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2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催生數個萬億元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
頂層設計的加持,無疑將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那么,上述四大新興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如何,哪些城市、區域處于相對領先地位?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大研究機構發布的最新相關報告,梳理出大致的產業發展圖景。
總體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在多個甚至全部四個產業中都處于領先地位,展現了作為一線城市的全方位實力。部分城市則通過在單一領域深耕,建立起強大的競爭力。例如,蘇州在新材料領域,西安在新能源光伏和航空航天領域,都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的重要一極。
同時,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體現出鮮明的區域集群化特點。長三角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珠三角在低空經濟、新材料領域,京津冀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集群效應都十分顯著。
一位接受采訪的區域經濟研究專家認為,隨著“十五五”規劃即將制定實施,上述搶占先機的城市將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并有望重塑未來中國城市競爭格局。在這一趨勢之下,區域人口流動、就業和消費市場等,都將隨之改變。
新能源:北上廣深居前
2025年3月,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新能源產業城市競爭力TOP50排行榜,從產業規模、優質企業、創新能力等六大維度對全國新能源產業城市進行了綜合評估。榜單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占據前四席位,西安緊隨其后位列第五,與頭部城市共同組成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第一陣營。
其中,北京的產業競爭力位居榜首,在優質企業、創新能力、融資能力等分項上表現優異。北京聚焦高效光伏技術產業化、超大城市智慧能源系統建設,憑借政策優勢和科研資源,占據行業重要位置。中核集團、國家電網、中國華電等大型央企,是北京新能源產業的堅實基石。
上海的產業競爭力排名次席,其產業規模和融資能力表現突出。近年來,上海出臺了多項政策扶持新能源產業,正側重打造核電裝備全球供應鏈中心、智能電網標準輸出高地。在建設張江科學城能源互聯網示范區,布局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等方面,上海已取得重要進展。
廣州的新能源產業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三,但在成長能力上領先于北京和上海。廣州構建了“垃圾發電+深遠海風電”雙循環體系,探索大灣區能源互聯的新模式。在生物質能、風能、智能電網的研究開發方面,廣州也有獨特建樹。
憑借擁有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和強大的產業鏈優勢,深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出色。2024年,深圳的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達293.5萬輛,蟬聯全國第一。據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2025新能源汽車城市綜合發展指數評估報告》,深圳在新能源汽車城市綜合發展指數中位列第二。
西安在新能源核心產業領域有著深厚技術積累,構建起“風光大數據+氫儲能”新型電力系統。中國經濟信息社研究報告顯示,西安在新能源產業效益這一細分指標中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其光伏設備和核電設備制造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
從區域分布看,華東地區在新能源產業城市競爭力榜單TOP50中占據壓倒性優勢,有25個城市上榜。各區域TOP1城市在發展新能源核心產業方面各有優勢和側重,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
新材料:蘇州登頂榜首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新材料產業區域競爭格局呈現明顯的梯隊特征。第一梯隊為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第二梯隊為環渤海地區,第三梯隊為東北地區及中西部地區。
在這一競爭格局中,長三角地區表現尤為搶眼。整體來看,長三角的新材料產業以科技創新與產業集群協同為核心,依托高校院所密集優勢,聚焦半導體、新能源材料,形成全產業鏈領先、國際化程度高的特色。
其中,蘇州在新材料產業領域的表現領先全國。據中國經濟信息社今年2月發布的2024新材料產業城市競爭力年度TOP50排行榜,蘇州高居榜首。
繼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之后,新材料產業已成為蘇州市第三個突破萬億的產業集群。近年來,蘇州重點發展先進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納米新材料3大細分領域,創新主體不斷壯大。蘇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重大創新載體,有力支撐起蘇州新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珠三角的新材料產業以應用端創新見長,在電子化學品、新能源汽車材料等領域呈現“小而精”特色。該地區擁有一批細分領域的明星上市公司,如深圳的貝特瑞(920185.BJ)、欣旺達(300207.SZ),東莞的生益科技(600183.SH),惠州的億緯鋰能(300014.SZ)等,整體實力不俗。
環渤海地區的科研資源密集,產業基礎雄厚,北京、天津、青島、煙臺、大連等城市形成強大的新材料產業組團。該地區密布著頂尖高校、國家級科研院所,是國內新材料產業的主要策源地。同時,當地一些大型企業,在特種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領域,擁有長期研發生產積淀。
航空航天:北京優勢顯著
隨著航空航天產業潛力加速釋放,城市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泰伯智庫今年5月發布的《2025中國商業航天十大影響力城市榜單》顯示,北京憑借頭部企業總部與子公司數量雙領先,并疊加總部企業估值優勢位居榜首;上海、西安、成都、廣州等城市緊隨其后。
北京豐富的航天院所、高校及金融資本,為發展航空航天產業提供了優質的人才、技術和資金資源。作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策源地,北京在商業航天創投市場持續領跑全國,成為商業航天產業資本的核心聚集地。
創業邦旗下睿獸分析今年5月發布的《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顯示,從2014年到2025年一季度,北京獲得融資的商業航天企業達160家。在2024年到2025年一季度,北京以58個商業航天融資事件遠超其他城市。此外,截至2025年一季度,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共有12家獨角獸企業,其中5家位于北京。
除北京外,上海、西安、成都、廣州等城市也在航空航天領域展現出強勁競爭力。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以西安為代表的西北地區,以及以成都為代表的成渝地區,正逐漸形成商業航天的區域集聚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合肥等地成為航空航天產業的新興勢力。
深圳早在2013年就編制相關規劃,提出發展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應用、微小衛星等產業;2022年“20+8”產業集群明確將空天技術產業納入,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近年來,深圳已在微小衛星研發設計制造及衛星系統應用等領域取得較大突破,涌現出一大批商業航天企業。相關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深圳強大的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業基礎,將為發展航空航天產業插上翅膀。
在商業航天產業方面,合肥從0起步,以遙感衛星和數據應用為核心,已系統構建“上游功能材料、關鍵部件,中游星座運營、衛星測運控,下游數據應用、軟件開發”產業體系,集聚企業和機構超150家。目前,當地正高標準規劃建設深空科學城,組建空天技術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并深度拓展應用場景。
低空產業:京深滬領飛“雁陣”
低空產業是當前區域經濟競爭的熱門賽道。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有18個省份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增至30個省份。截至目前,全國有250多個地市州政府提出發展低空經濟。
今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25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深圳、北京、成都在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水平中位列前三。而從產業鏈布局看,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已形成“頭雁效應”,引領中國低空經濟發展。
上述報告顯示,北京依托雄厚的科研基礎,擁有17家低空經濟人才培養機構和124項國家級科技項目立項,彰顯強大的研發實力。同時,北京擁有1240家低空經濟企業,且企業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布局最為均衡,形成了高效的產業協同效應。
而據火石創造等機構今年7月發布的相關報告,深圳在低空產業規模上領跑全國。作為世界“無人機之都”,深圳在2022年就率先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2023年將“低空經濟”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已聚集低空經濟產業鏈企業超1900家,2024年低空經濟年產值超過900億元。
上海依托“技術特色+人才儲備+國際化資源”,聚焦低空經濟“高端制造與現代服務”賽道。作為中國eVTOL技術策源地,上海聚集了全國約50%的eVTOL創新企業,擁有全國70%的民航體系專業人才。尤其是獨特的“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雙重產業優勢,為上海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技術與制造支撐。依據《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到2027年,上海低空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力爭達500億元以上。
在京深滬身后,廣州、成都、南京、蘇州、杭州、西安等萬億城市正在加速追趕。一些中小城市如珠海、紹興、蕪湖、嘉興、惠州、安陽等,也在低空產業細分領域展現一定的競爭力。國內低空產業以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為四大組團,形成了龐大的城市“雁陣”。















